瞭望 ·第一学习 |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修身处世
因此,便有孟母教子的许多记载。
但是,这种境界的实现,不仅是人的最理想的生存状态,而且需要人类不断认识自身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作用,特别是对自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。正因为如此,一般人才容易丢弃,而只有君子才能保存。
据可靠记载,直到商周之际,我国北方广大地区,森林茂密,虎豹出没,有很好的生态环境。孟子的这些主张在当时已经成为儒家的共识,并且以法令的形式被固定下来,成为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措施了。保护其性命,便是为善。但这并不是将大体与小体二者截然分开并对立起来,只养其一即大体而不养小体。只有这样,才能实现人自身的自由境界。
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这句话是说,善是可以达到的,它就在我自身的目的追求之中。人有鸡犬放,则知求之。
[8] 孟子用人人都有共同的感性知觉证明人人都有共同的道德理性,即理义之性。从作决定的意义上说,是个体的,每个人都有一个心,各自不同。[25]《孟子·告子上》十一章。戴不胜认为,薛居州是一位善士,想要他住在王宫以影响宋王。
舍其路而弗由,放其心而不知求,哀哉。对于声音,人人有共同的听觉。
仁义之心存乎人,就是以仁义为人的存在本质,存在和本质也是合一的。一个薛居州,虽然是善士,却不能改变整个的环境,正是整个大环境能使人性发生改变。如果说,良心主要是从情感(四端之心)上说,那么,良知主要是从知识上说。如果失去了滋养,任何东西没有不消亡的。
从积极的方面说,好的环境能促进人性的健康成长和发展,可说是人性发展的促进因素。这就是为什么要舍生取义[26]的道理。[13]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四章。而道德感则完全是一种自悦。
行有不得者,皆反求诸己,其身正而天下归之。如果突破生物性这一限制,生便是生命创造、价值创造,生的哲学就是生命哲学、价值哲学。
孟子曰:万物皆备于我矣。[7] 杨伯峻:《孟子译注》,中华书局1984年版,第369页。
孟子曰:广土众民,君子欲之,所乐不存焉。当二者发生冲突时,则必须服从仁义而放弃利益。[27] 不吃嗟来之食,却接受万锺的俸禄,可见,宫室、妻妾等物质享受对人有多大的吸引力。莫之御而不仁,是不智也。从根源上说,这是从每个人的那一点良知发展而来的。[11] 不学而能之良能与不虑而知之良知都是先天带来的,但不是无自而来的,是有所禀受的,这就是自然界的生命创造。
[26]《孟子·告子上》十章。仁者如射,射者正己而后发。
正因为如此,才能挺立起君子人格。这与前面所说,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,并不完全一样。
反躬自问之后,我确实做到了忠,即诚心诚意、忠心不渝,那人的蛮横无理却依然如故,君子就会说,此亦妄人也矣,即一个狂妄之人罢了,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何区别呢?对于这样的人又责怪什么呢?因此,君子有终身之忧,无一朝之患也[17]。良知范畴最先是由孟子提出的,对后来的儒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。
那么,外物皆备于我就只能是皆备于心。所谓人性发生改变,实际上是说,使本有的善性丧失了。他举例说,口对于味道,天下之人都有相同的嗜好,但与犬马是不同的,因为人是同一类而与犬马不是同一类。易牙是古代公认的美食家,易牙所喜欢的,天下之人都喜欢,这就证明人人的口味是相似的。
非仁之事不做,非礼之事不行。[2] 广土众民是君子之所欲,却不是君子之所乐,可见,君子之乐,不在财富和权力等欲望的满足,而是高于所欲。
如果真以此为耻,就只有为仁,即实践仁德。通过人人有共同的审美意识,论证人人有共同的道德意识,这是孟子人性学说的一个重要特点,它同时说明,美感与道德感既有同又有异,这就是,美感必须是感性的,而道德感则是理性的,但是,二者又不是绝然对立、毫无关系的。
[8]《孟子·告子上》7章。孟子并不否定理义有形而上的意义,但是如前所说,它是作为道德情感的本质而存在于情感之中的,不是在情感的背后有一个理性体,即不是超情感的本体即实体。
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,也就是寻求幸福之道。如有一朝之患,则君子不患矣。在同样的条件下,却有不同的结果,这就不是客观条件的问题,而是个人的问题。即努力不懈地按推己及人的恕道而行,则求仁没有比这更切近的了。
蹴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。反求诸己也就是反求诸心,反求诸心是为了存心,即存养心中之性(仁义礼智)。
如果说,我固有之说明道德人性是我自己具有的,不是由外部得来的,是内在的,不是外在的。五、反求诸己 孟子通过人性论,建立了道德自律学说,确立了人的道德尊严,为人的内在自由指出了一条道路,同时也为人的幸福指出了方向。
这说明人不仅要求利,而且要求更大的利。在孟子的心目中,幸福并不是以外在的富贵为标准,恰恰相反,是以实现自己的人性,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即快乐为最大的幸福。